加入書籤: MyShare HemiDemi Del.icio.us furl Google Bookmarks Yahoo! My Web technorati

2009年8月9日 星期日

天主教對墮胎/性愛的態度

主講人:台灣天主教胚芽婦女關懷協會 鄒逸蘭秘書長

鄒修女首先從天主教教理切入,說明天主教對於墮胎及性愛的態度;其次再以關懷者的角度,分享其對人工流產的想法。

天主教和基督教最大的不同在於,基督徒熟讀聖經,而天主教徒除了熟讀聖經之外,教會傳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塊。ㄧ般人都將天主教視為大一統且有標準說法,事實上在天主教會中,神哲學家間是可以有很多辯論的;天主教關於墮胎的相關說法是第五誡的不可殺人,意思是「人生命的神聖」是非常重要的,生命一開始就由天主的創造行動,造物主是人生命的唯一宗向,所以從生命的開始到生命的終結,任何情況之下沒有人可以聲稱自己擁有直接毀滅神所創的生命權力。也是因為這樣,所以才會發生前陣子新聞中天主教會將受性侵害九歲女童、其父母親,以及協助施行墮胎之醫師逐出教會的情形。

教會在強調天主教反對墮胎的立場是毫無妥協的,教宗在生命福音通諭中對墮胎的聲明,在教會裡沒有神學家反對,教會許可自由討論胚胎是人這件事情,並不禁止教友有不同的主張,因為「胚胎是人」是哲學討論,所以到現在還是會一直聽到不同的討論。但是,雖然說這是哲學討論,大家有不同的意見,可是還是會禁止墮胎;還是會相信生命的開始就不可以隨隨便便的對待,所以不管胚胎是不是人的位格哲學問題,兩者間並沒有因果關係。

教宗若望保羅二世曾經隆重的宣示說,「我聲明直接墮胎,就是以墮胎為目的或是達到目的的方法作為嚴重的倫理錯亂」;教會文件上墮胎的明確定義,第58節說人工墮胎是故意且是直接的殺死一個生存初期的人,human being。這初期是指受孕期到出生,那他用human being沒有用person這個字來稱呼生存初期的人,這幾個字很準確嚴謹的誡說意義不同;那胚胎是人最有爭議的不是說embryo,而是指受精卵,也就是說「結核子到底是不是人?」

對胚胎的誡說也不一致,在哲學上的定義是不太一樣的,那純學術的探索其實大於解決墮胎的問題,一般人不太需介入那麼深,除非我們真的對哲學了解的那麼細。實際上,天主教的訓導權對靈魂何時進入,並沒有做出明確的決定性的判斷;教廷文告,其實有不同等級的神學權威,並非所有都是一字字絕不能變。在天主教的規矩中,可以分成通諭、訓令、聲明,並非所有都具有相同的效力。

通諭,是教宗不能錯誤的承認,這個是在很少、特別大與教義有關的事情上才會用到。訓令,稱為真正的訓導權,原則上是說應該尊敬的接受教宗的訓導,真誠的附和他的論斷;可是,如果說你經過很仔細很慎重很客觀很冷靜的考慮研究後,就是覺得不能完全附和的時候後,那還是以良心做最高的準則。像這樣子並沒有從教會中開除,在現今教會裡有這樣子的事情,所以有很多的神學家如果他真的研究的很透徹很仔細的時候,他真的可以有不同的意見,然後在教會裡頭是沒有問題的。

天主教所談的性並不包括性行為而已,性特別牽涉到感情、相愛和生育的能力,也更廣泛的關係到和別人建立共同的聯繫的能力。教會歷史中,曾經認為性是屬於生理層次併感官的層次,在婚姻制度下性絕對是指向生育和教養子女,所以那時是會比較嚴格,也比較負面的;凡爾大公會議,有過就是比較開闊的那個看法,那時候指出性的表達有夫妻之愛和生育兩大目的,那人類夫妻的親密關係和受配偶肯定的需要很重要的,比那個生理上的需要更激動更強烈,所以並不再說只是為生育。教會真的在講什麼貞節,不是指單身男女的事,不只是禁慾而已;貞節,在教會的傳統裡頭有很積極的定義,在講性方面誠實,講夫妻在婚姻中的糾結,那然後也是在人的身上成功的整合,所以這個人是在肉體和靈性的方面他是得到內在的合一。

黃淮秋教授將pro-life翻譯成生命優先,pro-choice翻譯成選擇優先,同時針對維護生命是不是等同於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墮胎有些討論。事實上,是有各種立場的,他是把各種立場歸成四類,不是那麼絕對的;我們通常看到爭論最多或是聲音最大的,並不是多數;事實上,除非是非常極端外,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差異不在乎生命的程度,而是在它的方法。天主教會把一切和生命有關的問題,都視為宗教問題,那基督教並沒有把這些都視為宗教問題,所以討論的時候會不太一樣。所以,天主教禁止一切的人為的操作,所以會看到有些人就以赴義的心態來面對;所以會看到在立法上,有時候部分宗教人士會用很兇的態度,好像幾乎是像為了教義而死的那種決心去爭取;在國外也會看到有一坨人會是用這樣絕對的態度,以他好像要打擊異端的那個方式去對抗異議者。

站在關懷者的角度要做的是,以負責任訴求關懷生命,全盤思慮在於關係的體認然後肯定生命的神聖聯繫。墮胎當然是遺憾的,墮胎的決定也不應該是隨便做的;站在當事人角度,要採取的是同情和鼓勵的態度,讓他在這整個過程裡頭裡變成成長的里程碑,不光是用法律定罪的態度來面對。目前已經有些團體從國外引入「失胎後傷痛癒合與陪伴團體」,在胚芽團體中也有舉辦治癒祈禱,幫助這樣的婦女及男性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